群学会   >   佛学  >  正文

星云大师:保健观(医疗之道)

世间上最宝贵的不是金钱、名利,也不是权势、地位,世间上最宝贵的是健康,有了健康,才能享受幸福的人生。因此一个人尽管事业有成,家财万贯,僮仆成群,大厦千间,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,一切都不是我的,所以平时注重身心的保健,这是人生重要的课题。

然而「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」,在缘起缘灭的世间,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现象,尤其人吃五谷杂粮,难免会有生病的时候。《佛医经》中提到,人会生病的原因有:久坐不食、过度疲劳、饮食无节制、忧愁、纵欲、瞋恚、忍大小便、忍呼吸、忍放气等等。

《清净道论》指出引起疾病的原因有八,即:风、痰、饮食不调、业、外伤、非人、鬼、魔所致。

《摩诃止观》提到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六种,即:四大不调、饮食不节、坐禅不调、鬼神得便、魔神所扰、恶业所起。前三种因素引起的病,只要改善饮食,不受病菌感染,即可治癒;后三者则与患者自身的业力相关,必须藉由拜佛礼忏修福,才能减轻病苦。

总结说来,致病的原因不外乎下列二种:

(一)四大不调 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成,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卷三云:「凡四大之身有病生者,咸从多食而起,或由劳力而发。」《小止观》说,人身四大各能生一百零一病,合生四百四种,即一切身病的总称。其中,地大病相为身体沉重,坚结疼痛;水大病相为饮食不消,腹痛下痢;火大则会全身发热,大小便不通;风大会引起肺闷,气急呕吐。

(二)贪瞋痴毒 外在的四大不调固然是致病的因素,内在的贪、瞋、痴三毒更是引发各种疾病的主因。《维摩诘经》说:「今我此病,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。」众生因为执著了我相,所以才产生烦恼和疾病。《大智度论》卷十四云:「瞋恚其咎最深,三毒之中,无重此者;九十八使中,此为最坚;诸心病中,第一难治。」

智者大师认为:沈迷色境的人多半会生肝病,贪享声音的人多半会生肾病,贪爱香气的人多半会生肺病,贪图口味的人多半会生心病,眷恋触觉的人多半会生脾病。可见凡事以中道为宜,否则贪图睡眠容易造成惛沉;贪求美味,吃过多的高脂、高醣的食物,容易引起诸多慢性病;缺乏运动、噪音过高等,容易造成现代人的文明病。

现代生理学也认为,忿怒、愉悦、忧愁、恐惧、悲伤、激动等心理反应,会影响体内的生理变化,久而久之,造成不易治癒的疾病,例如:消化性溃疡、精神疾病等。医学研究报告中提到:「当一个人不快乐、发怒或紧张受压力时,脑内会分泌『去甲肾上腺素(Noradrenalin)』,这是具有毒性的。」

由于众生的病苦,除了来自身体器官的疾病之外,还包括心理的疾病,也就是贪瞋痴等无明。佛陀为了医治众生身心的病痛,以一生的时光演说三藏十二部经典,指出一帖帖疗治身心的药方。因此,经典里比喻「佛为医师,法为药方,僧为看护,众生如病人」。

佛陀不仅是善疗众生身体疾病的大医王,更是擅于对治众生各种心理病症的心理医师。例如佛陀敷设三学、六度、四无量心、五停心观等八万四千法门,无非是为了对治众生贪瞋痴等八万四千种烦恼疾病。佛陀对于贪欲心重的众生,教他用不净观来对治;对于瞋恨心重的人,便教他慈悲观;若愚痴太重,则以因缘观来对治,佛陀是世间第一良医。

在《增一阿含经》中,佛陀除了说明一个好的医生及好的看护应该具备的条件外,尤其指出病人应奉行五法:(1)选择适当饮食;(2)按时饮食;(3)亲近医师;(4)不怀愁忧;(5)当起慈心对待看护。

星云大师:保健观(医疗之道)

此外,综合诸经所说,佛教认为正确的保健之道,应该注意如下数点:

(一)正当的饮食 《尼乾子经》说:「噉食太过人,身重生懈怠,现世未来世,于身失大利,睡眠自受苦,亦恼于他人,迷闷难觉寤,应时筹量食。」饮食譬如吃药,是吸取其中的养份,以养护身体。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:多菜少肉、多淡少盐、多果少糖、多嚼少食,并且要定时定量,使内脏清爽,这是保健第一诀。

(二)正当的工作 正当的工作,是积极性的,利益社会大众的。很多人觉得工作辛苦,有压力,那是因为把工作当成赚钱途径、沽名之道,自私自利,难免厌倦。《一切智德经》说:「惠施仁爱,利人等利,一切救济,合聚庶黎。」如果在工作里蕴含了慈悲喜舍,把工作当成法布施,工作就很快乐了。

(三)正当的行为 《十诵律》说:「饥为第一病,行为第一苦;如是知法宝,涅槃第一乐。」行为端正,心中光明磊落,没有烦恼忧愁,这是养生的正途。

(四)正当的做人 《摩诃僧只律》说:「利衰及毁誉,称讥若苦乐,斯皆非常法,何足致忧喜。」人身,不过是四大所造精血之体,终将坏灭,看得透,看得破,做人便能不贪五欲六尘,不慕虚荣名利,不著五蕴三界;能够建立正当的人生观,自然身心康泰。

身体方面的保健固然要紧,精神方面的保健也不可缺少。佛教对于「精神保健」方面。主张:

(一)心宽自在 如弥勒菩萨大肚能容的气量,凡事不斤斤计较,即能自在无碍。

(二)放下安然 《诸经要集》说:「能具舍一切不善之法,譬如负债得脱,重病得差,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。」凡事不比较、不计较,提得起、放得下,自然心中舒畅,百病全消。

(三)禅定修行 禅定摄心,精进修行,心清气爽,则事事顺畅,百无牵挂。

(四)行香礼拜 修持不懈,礼拜不断,则罪灭河沙,福增无量。

(五)数息止观 精神集中,意念专注,则身心收摄,开发智能。

(六)喜悦进取 发心发愿,身体力行,则能法喜充满,身心无恙。

明代憨山德清大师说:「老病死生谁替得,酸甜苦辣自承担,一剂养神平胃散,两重和气泻肝肠。」一般疾病的产生,往往与人的心理、生理、行为,以及周遭社会的生活环境有关。尤其在这个新时代,许多人好吃美食,吃出病来;有的人游手好闲,闲出病来;有的人信息太多,多出病来;有的人工作压力太大,急出病来;有的人心性怯弱,意志消沉,闷出病来;有的人则因为是非太多,气出病来。总之,不外由于心不能静、气不能和、度不能宏、口不能守、瞋不能制、苦不能耐、贫不能安、死不能忘、恨不能释、矜不能持、惊恐不能免、争竞不不能遏、辩论不能息、忧思不能解、妄想不能除等,于是造成身心的病患。

世间的医学对于疾病的疗治,大多强调饮食、物理、化学、心理、环境、气候、医药等疗法,在有限的范围内,依病治疗。佛教的医学则不但含括世间的医理,更重视内心贪瞋痴三毒的根除。所谓「心病还须心药医」,唯有调和生理与心理的健康,例如上述所说,节制饮食、礼佛拜忏、持咒念佛、禅定修行、行香礼拜、数息止观、乐观进取、心宽自在、放下安然等,才能真正迈向健康之道。 

【朝聖道场微信公众号:vm4888】弘扬传统文化,传播儒道佛思想,让正能量走进生活,让境界升华,让思想冲破牢笼,让智慧光明注满!

ICP备案:粤ICP备18127096号 群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