群学会   >   好文  >  正文

这4种毛病,孔子绝不会犯!快来看看你犯过几种……

论语·子罕》记载:

“子绝四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”

意思是说,孔子提出人生四戒,并且身体力行,戒绝了这四种毛病:不臆想揣测,不绝对肯定,不固执拘泥,不自以为是。

孔子这人生四戒,更是我们需要常常反思和学习的。

1

毋 意

凭空臆想揣测的人,往往缺乏真实的依据,便妄自下判断,导致错误的结论。

什么样的人最容易犯戒呢?就是自私自利的人,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,最容易妄论妄行,冒天下之大不违,欺瞒别人,或自欺欺人。

比如现代人一天到晚忙于赚钱,忙于想办法找关系,一步步达成自己的欲望,那都是浪费生命。

我们不否定那些东西有它存在的必要,但是一定要认清楚,合理的欲望可以满足,不合理的贻害无穷。

我们当然可以追求利益,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,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德,不能一意孤行。如果为了一时的贪婪,损害了自己的德行,最后一定是凶的。

在日常生活中,如何合理控制欲望、提升修养?下面三点供大家参考。

第一,对自己不利,对他人也不利的事情,一定不要做。

因为损己不利人,等于害己又害人,为什么要做?看起来顺理成章,却也有人在做,实在非常糟糕、无药可救。

第二,对自己有利,对他人有害的事情,尽量不要做。

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,寻找法律条文保护自己,替自己编造许多理由,然后自欺欺人企图瞒天过海。记住,天网恢恢疏而不漏,欠下的帐,迟早要还。

第三,对自己有利,对他人也有利的事情,赶快去做。

这样的事情大家常常推三阻四,因为既然大家都有利,为什么非我做不可?等别人去做,岂不轻松?还可以事后批评几句,表示自己更加高明。

但是,我们记住,做这样的事情,功德无量,一定要去做。

利他和利己,是可以兼顾并重的,但是先后的次序不一样,结果就不一样。

先想利己,往往伤及利他;而先想利他,实际上没有不利己的。

这就是老子讲的“以其无私,故能成其私”。

2

毋 必

对我们中国人来讲,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化,不能绝对肯定,也不能绝对否定,留有余地,才能有弹性。

中国人的性格也是这样,一切看情况,一切不一定。如果合理,我们就顺从;如果不合理,我们会衡量实际情况,决定因应的态度。

我们说中国人如何如何,基本上都对,至少说中了中国人多方面性格当中的一面。说的人看听的人猛点头,便越说越有信心,以为反应良好,必然命中目标。不料正好中了计:原来猛点头未必表示完全赞成。

反过来说,我们说中国人怎样怎样,基本上都错,至少遗漏了中国人并不这样的某些方面。

听的人给我们面子,就会引证许多事实,称赞所言甚是。听的人若是不给我们面子,也可能引经据典,搬出一大堆相反的论证,驳斥我们所说的,根本就是片面的道理。

那我们有时候这样,有时候那样,岂不成为毫无原则的骑墙派?当然不是。

我们最讨厌没有主见的人,也十分厌恶固执己见。因为我们所秉持的一贯精神,乃是有原则地应变。经常变来变去,却怎么变都不会违背自己既定的原则。

所以,凡事不绝对化,要求我们在见仁见智当中,尊重别人的选择,却不能随波逐流,不能任意放弃自己的原则与操守,而是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念。

这也是孔子所讲的“吾道一以贯之”。

原则不可变,方式方式不可不变,因时因地因情因势,不断做出调整,才是最高明的智慧。

3

毋 固

孔子告诉我们学则不固,但是他又说择善固执,这不是自相矛盾吗?

当然不是。前者叫修,后者叫行。人的人一生,不过修行二字。

学则不固,有两层意思,一是广采众长,不要固定;二是学了以后,不是要立即拿回去照本宣科使用。

很多人说,我学了就拿回去用,那完全错了。学东西只是让你不固执而已,让你知道原来还有此一说,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可以供自己参考的观点。

他讲的不一定对,而且他讲的对也没有用,因为不适合你。所以听完回去之后要调整,调整到适合自己的情况,你才能去用,这叫作择善固执。

换句话说,还是要随机应变。什么叫随机应变?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说,就是无可无不可。

“无可无不可”,绝对不是可与不可,不必分和不能分,而是不必固执于可和不可。

凡事不先入为主,却能够慎重分辨,然后择善固执,应该可即可,应该不可即不可。

人生修行之路,我们就是要由学则不固到择善固执,不断地充实,持续地调整。

希望到三十岁时,能够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再实践十年,在过程中继续修正、改善。到了四十岁时,可以不再疑惑而坚定不移。

4

毋 我

老子说过一句话: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,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

这句话正是在告诉我们,不要过分强调自我,凡事不要以“自我”为中心,不要自以为是。

如果我们以自我主张的观念,建立一个自以为是的至真、至善、至美的标准。

万一这个标准,不过是一种并不合理的幻境,那这个标准不但引导自己的妄自追求,还会把自己引到离道甚远的歧路上去。

现在各行各业的诸多问题,就是因为很多不懂的人自以为是,不仅在旁边指指点点,而且还参与其中乐此不疲,以致越搞越糟,实在贻害无穷。

我们真的要向孔子学习。

孔子是怎么做的呢?“子入太庙,每事问。”

孔子是礼的专家,可是他一进入太庙,必先问这是干什么的,那是干什么的。

一般人是不会问的,因为一般人要么认为自己不是专家,不必懂得那么多,要么就是自以为是,认为自己就是专家,自己什么都懂——你问我还差不多,我还问你?

孔子自己虽然是礼的专家,但是他丝毫没有自以为是,而是随时随地在以身作则,不断学习。

因为很多事情间隔一段时间就会改变,就会修正,所以当然要问,不问就糟糕了,那容易出洋相。

谦逊是一种能力,更是一种法宝。做人足够虚心,才能不断调整自己,完善自己,最终成就大我。

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,不臆想揣测,不绝对肯定,不固执拘泥,不自以为是。

孔子做人的智慧,学得一二,足以受益一生。

ICP备案:粤ICP备18127096号 群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