群学会   >   养生  >  正文

《道德经》中的养生原则!长生久视之道!

道家贵生,《道德经》是一部论述“长生久视之道”的书。

《道德经》提出的养生原则是;体道含德,养性统领养生;清静无为,精心怡养性情;知止自足,生活效法自然;守一处柔,锻炼合乎规律;居下不争,谦和对待亲朋。

这些原则,一直为后世养生学家所遵守,至今仍是指导养生的重要原则。

一、体道含德,养性统领养生

此言深得《道德经》守一居柔之旨。表明锻炼要符合天地之道,要啬神,要劳逸结合。运动锻炼做过了头就会损伤身体。运动锻炼要遵从《道德经》的要求,知古始、知和、知常、知足,知止、知人,要自知、自胜、自爱,要不自生、不自见、不自是、不自伐、不自矜、不自贵。

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点,根据外部的环境条件,进行力所能及而又有益的锻炼,不要违背规律,伤害身体。要有自我控制能力。不听任自己或听任外部不负责任的鼓动,陷于伤身。要“用之不勤”,保持“流水不腐、户枢不橐”的状况,合乎自然,与道一致。

五、居下不争,谦和对待亲朋

生活在群体中,离不开社会的支持,养生同样如此。任何人都要和他人打交道,通过调整地缘、社缘、血缘和情缘关系,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行为。养生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亲朋关系。就会给心理和生理健康带来严重影响。处理这些关系,首先要善待他人,处以公心。

“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”。处人处事,应当把他人的事摆在前面,才能受到尊重,不会因利益纠缠和冲突,妨碍身心康宁。对人要一视同仁,平等看待,坚持公平原则。使他人“不可得而亲,不可得而疏;不可得而利,不可得而害;不可得而贵,不可得而贱”。

与人为善,不是拉拢一部分人,排斥一部分人。要“以百姓心为心”,“常善救人,而无弃人”。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做到当劳则劳。当止则止;当动则动,当静则静;当慈则慈,当勇则勇。自然会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”。构建成和谐静谧的人际关系,既有好心情,又行为得当。心中无私天地宽,是养性的追求,也是养性的结果。

有公心就有包容。人是各种各样的,百人百性。有善者,有不善者;有信者,有不信者。“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,德善。信者吾信之,不信者吾亦信之,德信。”包容,才能调解矛盾,才能感化他人,才能心地坦然,善于与人相处。像水一样,“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”。经得起误会、讥刺和打击,用俗话说,就是能当恶水缸。具有包容精神,含垢守辱,保持平和心情,达自然之道,畅众生之情,理清脉络,不走极端。不受人际关系中消极因素所干扰,对于养生,十分重要。

处理人际关系,坚持诚信,就不会愧疚。“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”,诚动于中,言发于外。言而有信,承诺的就积极办,不用甜言蜜语去骗人,不随便许愿,不“轻诺必寡信”。骗人者,说得天花乱坠,希望通过欺骗,捞取好处。但他们心怀鬼胎,处处设防,时刻担心被人揭穿,像贼一样过日子。诚信的人,实实在在,说老实话,办老实事,做老实人。言行一致,活得实在,活得自在,活得信在。一切理直气壮,能达到养生的真境界。

不争是《道德经》常用的词汇之一,不争,一切从道,不与他人争名利、争高低、争胜负,澄神静思,不与他人闹无原则的矛盾,“夫唯不争,则无尤”。无尤则“心善渊,与善仁”,使一切归于平和。“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”。谦下与不争,“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”。有了不争之德,就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。人效法天之道,与社会相适应,就会取得社会的支持。“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”,应当是养生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座右铭。

由于利益之争。会产生怨和恨。消除产生大怨的根源,善于照顾他人的利益,不以私利损害他人利益,是处理人际关系遵循的原则。要“有德司契”,不要“无德司彻”,即施恩于人以防怨,不要背信弃义以种怨。“天道无亲,常于善人”《道德经》提倡“报怨以德”,坚持这点,出于自尊自爱的地位,就不会招致人怨,就会宽心养神,给清静心神创造良好的条件。“夫唯不厌,是以不厌。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,自爱不自贵”。以怨报德,养成谦虚居下之德,除其躁妄胡行之欲,自知不自我表现,自爱而不抬高自己、自我贵重,不结怨,不招怨,宽容大度,自会心安神怡,行为有序,充分体现“道法自然”的精髓。

ICP备案:粤ICP备18127096号 群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